1

社會過度期待我們要控制情緒,隨時保持冷靜的狀態乃是高情商(高EQ)的表現,尋求輔導是軟弱的人才做的事情,因此輔導經常被污名化。其實與輔導人員面談與軟弱無關,當我們的適應能力受到挑戰時,求助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行爲。我們是社會性的群體,天生擁有群居的傾向,當我們有一刻感覺到不再堅强及獨立時,想與其他人建立歸屬時乃是正常的表現。

2

我們面對生活上的挑戰時,情緒轉變之快,變化之大,甚至處理不了自己的情緒的情況時常常令人痛不欲生,這些反應讓許多人都不禁懷疑自己:「我感到無力,我還正常嗎?我會否瘋掉?」這一切都是跟人類天生渴求活在群體中,所以才需要一處安全的場所,與具有同理心及客觀的輔導員陪伴走過一段歷程。

3

家人及朋友可給予支持,但親友們免不了爲當時人著急,甚至一同身處水深火熱之中,於是他們各執一詞,或亂成一團。輔導員受過專業的聆聽訓練及提供支持,這是親友們所不能及的。雖然親友們也可能具備超卓的聆聽技巧,但作爲至親,他們往往主觀看到當時人受苦難時會急不及待伸出援手,想要儘快解決問題,反而會干擾當事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4

社會期望我們應該忘掉問題,不要多想,義無反顧繼續向前走。對於生活上未能夠與別人分享隱密心事的人尤其如此。這樣容易逼使人們忽視情緒,例如不讓家人朋友擔心,所以要表現出萬事太平 (我沒事,I’m fine.)。 這情況令問題在暗處越來越惡化,同時消耗當時人的力量。輔導員會將焦點放在與當事人表達情緒,及早處理强烈情緒才不會造成當事人「爆煲」。當心情輕鬆了,當事人更容易瞭解自己,更能重拾生命。

5

輔導員受過充分及專業的訓練。我們要清楚知道輔導員是輔導歷程的專家,但當時人才是自身生活與抉擇的專家,當時人比任何人更熟悉自己的價值觀、信念及生活經驗。輔導員是協助當時人克服困難及困境,並找到自己的答案、解決之道及選擇。